智造预制菜丨花花食界:一年推新80款 轻量型新锐品牌如何走出特色路?
单年研发推出菜品80余款——很难想象,在竞争激烈的预制菜新赛道,如此成绩来自一家成立不足两年的新生品牌。
(资料图片)
在北京花花食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花世界”),规模仅50多人的团队,支撑起产品研发以惊人的速度进行“裂变”。再加上今年上半年新面世的约20款产品,目前,花花食界单品总类别已超过100款。
更有趣的,是这家公司的成长脉络。花花食界成立于2021年8月,其产品集中发布、供应链与渠道搭建等重要节点均处在疫情期间,这恰好与中国餐饮行业“逆境求生”的转折阶段相重合。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花花食界找到了适宜的切入赛道。
梳理这家年轻企业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花花食界并未选择“大而全”的全产业链路径,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定位:在横向上,它切入了西餐这一细分领域;在纵向上,它在研发这一关键环节密集投入;而在下游市场,它以B端为先导,再逐步向C端延伸,走出了一条“小而精”的新生品牌特色之路。
借资本之力跨过“死亡谷”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花花食界成立当年,有100多万家餐饮店被吊销、注销。
2021年任上海烹饪协会副会长期间,陈建华发现,堂食收入下滑叠加租金支出照旧的情况下,后厨的人力成了餐饮企业压缩成本的关键一环。
在此背景下,陈建华找到了入局预制菜的合适赛道,毅然辞去佳沃食品总裁的职位,创办了花花食界。在他看来,食品预制化的大势已经来临,而疫情使这一进程再度加速。
尽管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在2022年近半年时间里,花花食界几乎没有业务收入;同时作为初创企业,渠道搭建、研发投入、团队培养等开销均比较大。
幸运的是,公司在成立之初便凭借研发技术过硬、产品独具特色获得资本青睐。从2022年1月底核心团队到位,到首笔天使轮资金打款到账,间隔时间仅一个月;到当年7月中旬,花花食界即已正式完成数千万级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回顾企业成长一年多时间里,陈建华直言,“招兵买马”是初创团队另一难题。一方面,预制菜领域人才培育尚处在起步阶段,整个行业内专业人才呈现不足;另一方面,初创公司在薪资待遇上吸引力又较低。
对此,花花食界同广东农科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建立起稳定合作,并持续从留学生群体中吸纳合适人才,将海外食品工程领域人才引入国内。
目前,公司主创团队以大型食品集团负责人、上市公司财务总监、食品工程科班出身研究员为主,平均从业时长在10年左右。成立至今,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无任何流失,整体人员流动率也控制在20%以内。稳定的核心团队和千万级融资“及时雨”成为花花食界跨过初创“死亡谷”,并渐入佳境的重要依仗。
迎合餐饮“轻后厨”切入细分赛道
花花食界在成立之初便咬准B端,为餐饮门店提供半成品菜肴;在菜品方面,也选择了西餐预制菜这一细分赛道。
陈建华解释,背后原因有二。其一,西餐口味相对统一、标准化基础较好,“例如,北上广偏好的中餐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西餐风味的认知是一致的。”其二,近几年西餐市场规模正快速扩容,特别是原本小众化的日料、韩餐、墨西哥菜,目前西餐已占中国餐饮市场整体份额的15%-20%,预计这一比例还将持续提升。
在同北京三里屯几家泰餐店的合作中,陈建华发现,“轻后厨”模式已成为城市黄金地段餐饮门店生存转型的重要方向。“一线城市商务区寸土寸金,门店后厨面积往往很小,但顾客对餐品种类的要求却较高。”
对此,一些西餐厅后厨专精自己的招牌特色菜,而将其他菜品“外包”给花花食界,以此来缓解后厨压力。除西餐厅外,花花食界还同咖啡厅、露营地、简餐吧、KTV、酒吧等多元主体上千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不少餐饮门店,其菜单中60%以上的菜品均由花花食界承包,后厨成本因而得到有效压缩。
从地域来看,目前花花食界合作的餐饮门店仍集中在北方,但在不少南方及二三线城市,也正通过“城市合伙人”的模式延伸商业触手。目前,企业已经在全国近20个城市招募到了“合伙人”,通过本地化团队招徕客户、输出服务。
“尽管公司目前将主要精力放在B端,但就长远发展而言,一个成熟的预制菜品牌必然是BC同时发力,只布局一端会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陈建华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鉴于B端业务相对稳定可控,不少企业会选择此作为优先发力点,目前中国预制菜企业ToB与ToC营收比约为4:1,后者成长空间巨大。
他透露,待时机成熟,花花食界将向C端拓展。当然,B端C端结合的打法也将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两端市场对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一方更考验供应链稳定性和产品性价比,另一方则偏重企业品牌营销、包装设计、渠道运营等方面能力。
目前,花花食界已开始培育第二方面的能力,其已开通小红书、抖音账号,并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线了数字商超,通过产品展销逐步提升对消费者的品牌知名度。
以研发塑造企业特色优势
从IT行业工程师跨界到食品领域,陈建华曾历任佳沃智利农场执行董事、九橙餐饮董事长兼CEO、佳沃食品总裁等职务。从这份履历表中可以看出,他长期浸淫食品产业链中上游,而创办花花食界可是说是向下游试水的关键一跃。
事实上,陈建华的多位“前东家”同花花食界分别代表着两类不同的预制菜“玩家”。前者长期深耕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积累起强大的供应链把控能力,在某一类大单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而后者作为新兴品牌,在市场灵活性及研发能力方面略胜一筹,并擅长对平台性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花花食界对自身体量较轻、资源有限的定位始终有着清晰的认知,因而并未走一条“全产业链”路径。除一座中央工厂外,它没有再自建加工基地,而是依照“靠近原材料”的原则同一批工厂建立了“研发+生产”的合作模式,合作工厂广泛覆盖两河、两广、东北等地区;在仓储物流方面,它租赁了约1万平方米的仓库,并与顺丰、京东等专业物流服务商开展合作。
同时,依靠灵活的合作,花花食界等新锐品牌能够按需将特色原材料基地纳入自身供应链体系中,目前企业已拿下2-3个区域性食材的独家产品化机会。
以在西餐中占据主食地位的土豆为例,目前花花食界正同黑龙江望奎县围绕“稻稻薯”深加工对接合作。目前,土豆泥和薯条两款产品研发已基本完成,近期双方将就长期供应问题再行商议,顺利的话相关产品将很快上市。
另一方面,通过压缩其他环节的开支,花花食界能够将节约下来的资源集中投入到研发层面,以专注铸专长。
“研发是最‘烧钱’的一环。”陈建华感慨,从产品开发,到实现工业化、标准化,需要反复不断试验,一款产品平均研发时长为3-6个月,最长甚至超过一年,这意味着大量的沉没成本。
对此,花花食界建立起囊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标准转化、口感还原等多领域人才的研发团队,还聘请了近40人的外部顾问团,主要由国内外预制菜或餐饮行业顶级专家构成;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70%。
在巨大的研发投入下,仅2022年一年,花花食界便发布了80余款产品,涉及泰餐、意餐、日餐、创意西餐等多个谱系,涵盖开袋即食、加热即食和简烹即食三大类型,产品在烹饪之后能够实现超过90%的口感还原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