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摇”亚文化引导需要教育设计_全球热门
(资料图片)
原标题:“电摇”亚文化引导需要教育设计
据新华社报道,最近不少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总喜欢做一个奇怪的动作:双腿下蹲,手臂前伸,高频率地做“拉锯式”晃动。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社交语言,他们称之为“电摇”。这个举动近来特别火,成为继《孤勇者》后,在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又一现象级行为。
在学校门口、社区楼下、公交车站、城市街道,抑或许多短视频平台上,可以看到不少小学生相互做这个夸张动作,颇有对暗号的味道。小学生这样做往往是出于从众心理,即受到同龄人、周围环境或互联网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好奇、好动的天性,看到别的同学在玩,自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风气。
一些小学生喜欢“电摇”是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表现。他们通过执行一种大人不太明白的“加密通信”来形成不言自明的交流默契,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身份的认同。实际上,一些偏于搞笑或无伤大雅的社交语言,如唱歌接龙、比拼街舞,或许是孩子天真的表现、快乐的表达,有助于他们融入群体,培养一定的社交能力。学校和家庭对此不必过分焦虑和盲目干涉。时间会证明,某些流行的“梗”或潮流用不了多久就有可能过时,被新的更好玩的东西所取代。
但作为一种不是特别优雅的动作,有的“电摇”向对方传递着挑衅、鄙视或嘲讽之意,甚至夹带某些不文明不健康的语言或其他动作。如果不分场合、不懂礼节地任其流行,显然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或许有人会说,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非主流行为,如“火星文”“杀马特造型”“非主流头像”等,就受到不同时代青少年的欢迎。我们固然不能草率地给孩子的某种社交语言打上“少儿不宜”的标签,但不够文明的行为或游戏需要及时纠偏。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及时予以教育引导,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真诚地让孩子看到“电摇”的原因、潜在的影响等。
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毕竟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够成熟,可能只是单纯觉得有意思就去模仿,并不知道某些动作所隐藏的意思、所代表的文化习俗,往往会产生误读,进而带偏了成长的轨迹,影响了身心健康。对此,应该警惕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以理性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在渴望表达、追随潮流的同时,多进行独立思考。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应采用粗暴的体罚方式,而应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尊重和引导,帮助他们看到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使其多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哪些场合可以做、哪些场合不可以做,哪种行为更符合社交礼仪,更能为他人所接纳。如果青少年真正明白了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以及表达的界限,自然就会遵循基本的行为准则,举手投足更加得体。
(作者:彭鹏 系山东省滕州市北辛街道北关小学教师)
关键词: